|
|||||
|
|||||
在川西高山峽谷之間,曲折蜿蜒的大渡河支流腳木足河谷腹地,巴拉水電站建設迎來關鍵節點,現場人頭攢動,慶賀首臺機組發電。在這片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上,七局建設者用意志與自然較量,艱苦不怕吃苦,在雪山峽谷間筑起綠色能源豐碑,書寫新的奮斗篇章。 齊心協力逐夢日部鄉 巴拉水電站是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、四川省“十四五”重點建設項目。位于阿壩州馬爾康市境內的水電站,是大渡河干流“3庫28級”水電規劃的第二級,總裝機容量74.6萬千瓦,安裝3臺24萬千瓦混流式機組和1臺2.6萬千瓦生態機組。最大壩高140米,庫容1.338億立方米,設計年平均發電量25.53億千瓦時。全面投運后,相當于可以滿足一座100萬人口中型城市一年的基本生產、生活和公共服務用電需求,每年可以節約標準煤約116萬噸、減排二氧化碳約300萬噸。將顯著優化區域能源結構,為綠色低碳發展注入強勁動力,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。 水電七局主要承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工程、溢洪洞工程、泄洪放空洞、引水洞工程、生態廠房及金結安裝工程。“我們主要負責土建部分,巴拉順利發電了,我們最大的任務也完滿完成。”作為水電七局巴拉水電站項目經理,彭志海很是興奮。 回望這五載征程,每一步都堅實有力: 2021年11月,大渡河被成功截斷,標志著主體工程全面啟動; 2022年5月,上下游圍堰巍然屹立,為基坑開挖筑牢屏障; 2022年10月,河床趾板基礎澆筑完成,大壩根基初; 2023年11月,大壩Ⅰ期面板混凝土澆筑告捷,主體輪廓日漸清晰; 2024年1月,大壩壩體填筑提前勝利到頂,巍巍大壩聳立河谷; 2024年8月,大壩Ⅱ期面板混凝土澆筑圓滿收官,為蓄水披上堅固“盔甲”; 2024年11月,導流洞閘門緩緩落下,順利下閘蓄水,高峽平湖的畫卷徐徐展開…… “看著大壩蓄水一天天長高,心里特別有成就感。”一線工人老唐說,“雖然辛苦,但值得!這是我們的驕傲。” 歷時4年5個月,項目部經歷外部惡劣環境、暴雨地震等極端自然災害,全體人員齊心協力過“山崗”,巴拉水電站首臺機組成功投產發電。 3000米海拔的工地上,項目部將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,黨員責任區覆蓋重點施工面,黨員突擊隊、黨員先鋒崗在導流洞開挖,大壩填筑等急難任務中沖鋒在前,紅色黨徽和“黨員示范崗”的袖標成為工地最顯眼的顏色。 技術先行,照亮建設之路 面對復雜的地質條件和艱巨的施工任務,項目團隊以技術為引領,突破了難關,提出一系列創新性解決方案,為工程增添獨特的價值。 在泄洪放空洞進口閘墩施工中,項目部創新性地采用了“超大面積內外框滑模”技術,并引入智能收分、自動測斜及糾偏等智能化系統。這一技術不僅大幅縮短了施工工期,還確保了混凝土澆筑的質量與安全,最終提前7.5個月完成節點目標。 “當時面對這個技術難題,我們團隊連續奮戰了兩個月,每天都在討論方案、優化細節。”總工程師龍海劍回憶道,“最終,這個創新方案不僅解決了問題,還為后續施工提供了寶貴經驗。” 在溢洪洞進口塌方處理中,項目團隊展現了極強的技術實力。通過“洞挖”和“明挖”兩種方案的反復論證,以及“跟管一次成孔”“預設花管膜袋分段阻塞灌漿法”等技術措施的應用,項目團隊成功降低了安全風險,為后續施工贏得了寶貴時間。 在大壩上游鋪蓋料的選擇上,項目部通過調研和試驗,成功將砂石系統泥餅作為替代料,不僅降低了業主投資,還實現了廢物利用。這一創新不僅體現了環保理念,也為同類工程提供了參考。“當時我們面臨材料短缺的難題,團隊成員反復討論,最終想到用泥餅代替。”工程部負責人祝長江說,“這個方案不僅解決了問題,還為項目節省了成本,大家都覺得很值得。” 針對超淺埋大斷面地下洞室的開挖難題,項目部形成了《超淺埋大斷面地下洞室開挖施工工法》及《一種大跨徑超淺埋地下洞室進洞預加固方法》專利,為后續類似工程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。 此外,項目部還自主研發了“高臂鉆+曲臂臺車+移動式灌漿站”相結合的施工方法,將固結灌漿工效提高了40%,為同類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;研發了智能坑測裝備,替代傳統人工挖坑檢測,大幅提高了壩料級配檢測效率,為高原高寒地區的堆石壩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。 主動擔當,使命必達 項目前期因環保、地震等因素影響,工期滯后近一年。面對困境,項目部不等不靠,強化施工組織,加大資源配置,優化施工管理。通過調整填筑分區、增加資源配置等措施,大壩填筑工期縮短了4個月;通過合理跳倉、冬季保溫、增加滑模等措施,面板混凝土工期縮短了3個月。 “那段時間真的很不容易,但我們沒有一個人退縮。”一線工人陳新宇感慨地說,“大家伙兒都鉚足了勁,加班加點趕進度,就是為了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。” 在金屬結構安裝中,項目部采用50t橋機和簡易行車相結合的方式,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。其中,放空洞工作弧門僅用45天便全部安裝完成并具備調試條件,達到行業領先水平。 從按期截流到大壩提前填筑到頂,從面板混凝土按時澆筑完成到下閘蓄水按期實現,每一項節點目標的達成,都凝聚著建設者們的智慧與汗水。 區域聯動,合力鑄就精品工程 巴拉水電站的建設,離不開區域聯動與智慧管控的支撐。項目部充分利用片區化管理優勢,與雙江口、金川項目形成聯動,共享資源、動態調整分包隊伍。 “片區聯動的模式確實幫了我們大忙。”彭志海說,“通過共享資源和經驗,我們不僅提高了效率,還降低了成本。” 在物資采購方面,項目部全面采用集采平臺、EMP平臺和電建商城進行線上采購,累計招標19批次,公開詢比價18批次,電建商城采購51批次,線上采購率達到95.93%。 在安全生產管理中,項目部通過加密監測點位、頻次,成功預警1.22塌方冒頂事故,避免了重大人員傷亡。同時,采用地基合成孔徑雷達、三維激光掃描和無人機航空攝影技術,實時監測邊坡變形情況,確保了施工安全。 企地聯動,央企擔當助力地方發展 巴拉水電站的建設者們始終秉持“建設一座電站,造福一方人民”的理念。在施工過程中,項目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,為當地村莊修建村道、幫助村民維修高壓電、疏通省道等,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央企的責任與擔當。 “我們不僅要建好工程,還要為當地群眾做實事。”項目部副經理謝永存說。在2023年6.10馬爾康地震中,項目部第一時間響應,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,與地方政府和搶險人員分工合作,全力以赴開展抗震救災工作,展現了央企的使命與情懷。 當清潔電能穿越71.8公里的“電力天路”,照亮高原的萬家燈火時,七局建設者們用實際行動兌現了“建一項工程、樹一座豐碑”的莊嚴承諾,為中國能源版圖增添了一抹新的綠色印記。 |
||||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