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
|
|||||
當第一縷晨光掠過布達拉宮的金頂,海拔3650米的拉薩河畔已躍動著青春的身影。在他們腳下,拉薩河水裹挾著高原的沙礫奔流;在他們身后,圣城的白墻紅檐靜靜矗立——這幅動與靜交織的畫面,正是中國電建成都院拉薩水環境治理團隊的日常圖景。 這支平均年齡不足35歲的隊伍,肩負著“拉薩市中心城區水系生態治理”與“拉薩河(聶當下游段)河灘生態治理”兩大重任。高原的每立方空氣含氧量僅有平原的60%,紫外線強度超出內地三倍,而他們要在圣城土地上,建設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重點項目,編織“水潤城、湖繞城、綠滿城”的生態水網,助力實現西藏自治區、拉薩市打造“三個百廊”和“強中心”戰略目標。 高原水脈的青春守護 拉薩河床裸露的沙洲在狂風中翻卷黃龍,每年冬春的風沙侵襲讓古城飽受困擾。團隊提出的“固沙鎖源”方案,在數十公里河灘布下生態防線。項目負責人手機里存有曬脫皮的肩部照片:“每天兩萬步巡查,紫外線穿透了三層防曬。”正是這些年輕足跡,丈量出生態格網與沙生植物的最佳布局。 城區83個子項的治理藍圖,凝結著更為精細的考量,類型涵蓋水利、市政、管網、建筑、橋梁、生態等,項目部逐一進行現場踏勘和前期條件分析,篩選出19個子項進行推進。當隊員們發現某段古河道被民居覆蓋,連續三周比對百年水文資料,最終調整管線方案保全歷史街區。 “缺氧不缺智慧,”負責人指著布滿標記的城區地圖,“我們要讓活水穿城過,更要守護千年古城的肌理。” 專業精進的治水答卷 擺在團隊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戰。拉薩河河灘生態治理工程面對河段防洪不達標、河勢多變、局部河道水流沖刷劇烈,洲灘裸露,風沙運動劇烈,以及區域生態環境脆弱、綠色空間不足等問題,提出“穩河勢、減沙源、降風速、弱風蝕、控流沙”的治理思路和方案。多個子項涉及魚類棲息地延伸保護河段,要求控制新建攔河工程,開展防洪排澇、交通工程等必要的民生涉水工程建設活動。 2022年寒冬,會議室氧氣瓶與設計圖紙相伴,團隊連續奮戰27個晝夜。他們創新提出“生態島鏈”概念,將關鍵節點改造為階梯式過流堰,既保障防洪安全,又為魚類保留洄游通道。 高原的嚴酷不止于自然。項目立項和開工緊迫,面對復雜嚴峻的形勢,團隊成員克服重重困難,尋求專家支持、加強與行政主管部門的溝通、解讀行業規范,千方百計推進項目審批。設計負責人還記得在民航機上修改方案的情形:“舷窗外是連綿雪山,電腦電量顯示只剩10%。” 當最后一個批復文件下達時,年輕的工程師們將哈達系上項目部門前的格桑花叢——那是用專業與堅韌澆灌出的花朵。 雪域高原的精神傳承 “海拔高境界更高”“缺氧不缺信仰”等標語貼在簡易板房的墻上,旁邊掛著泛黃的《高原作業手冊》。那是老一輩建設者留下的“老西藏精神”傳承。如今,新一代建設者用數字化技術為其注入新內涵:通過三維模擬預演三十年河床演變,用衛星遙感監測植被恢復,讓高原治水邁入智慧時代。 兩載春秋,兩千余張圖紙在高原落地生花。當布達拉宮倒影首次完整映照在治理后的河道中,當昔日的沙塵區萌發出成片紅柳林,當地市民將新生的草場稱作“彩虹灘”。項目部里,那面“青年文明號”旗幟映著年輕人曬成高原紅的臉龐,見證著他們用青春守護圣城水脈的誓言。 朝陽再次升起,拉薩河面躍動著碎金般的光斑。布達拉宮倒影完整映照在河面,晨練的藏族老人次仁駐足河畔:“河水清了,沙塵少了,彩虹灘的格桑花又回來了。”青年工程師們踏上新一天的巡河路,高原大地在他們腳下發出堅實的回響。在這片離太陽最近的土地上,清澈的不僅是流淌千年的河水,更有一代建設者赤誠如初的初心。 當圣城的轉經筒伴著水聲輕吟,高原的每一道漣漪都在訴說:青春最美的模樣,便是將滾燙的理想注入祖國的江河湖海。 |
||||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