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|
|
||||||
“測量是工程的眼睛,數據就是我的生命線”。 清晨六點,晨霧尚未散去,省道242線梅縣區梅西至程江公路工程(梅縣區西部旅游快線)的工地上已響起機械的轟鳴。皮膚被烈日鍍上古銅色的李金哥,緊握著無人機遙控器,屏幕藍光映亮著他專注的臉龐。“臺風和連續降雨沖垮了邊坡,今天要用無人機‘啃’下這5萬平米!”他轉頭對同事說道,聲音里透著堅定。 這位被身邊工友親切稱為“小黑哥”的技術員,是來自電建港航公司基礎設施工程分公司的青年骨干。入職幾年來,他已參與6座大橋、隧道的測量與施工,累計完成橋梁施工里程超2公里,榮獲集團“青年崗位能手”,公司“先進(生產)工作者”“優秀共青團員”等榮譽稱號,成為同齡人中的標桿。 創新突圍:無人機“天眼”破困局 2023年盛夏,連續暴雨讓梅縣項目邊坡發生大面積滑坡。測量隊長望著泥濘的山體直嘆氣:“GPS信號時斷時續,這種條件,人上山簡直是玩命!”剛入職1年的李金哥卻舉起手中的無人機:“是不是可以試試用消費級無人機設備配合傾斜攝影建模?” “別說,這玩意沒準真行!但是你搗鼓明白了么?”同事們在一旁七嘴八舌地支著招。隊里的無人機由于操作調試復雜,老師傅們上手慢,沒人愿意出工帶著它,只有李金哥把它當做寶貝一樣。 李金哥目光灼灼:“給我兩天,讓數據說話!”隨后,他帶著團隊白天頂著烈日調試參數、采集數據,晚上在辦公室比對模型。48小時后,5.7萬平方米滑坡地形的三維模型精準呈現,效率提升40%,讓業主負責人盯著屏幕連連贊嘆。這項創新也成功入選2024年全國職工“五小”優秀創新成果案例。 毫米之戰:46.5米高空的“繡花匠” 在灘下圍大橋施工中,46.5米高的橋墩垂直度偏差要控制在10毫米內。但山區多霧視線效果差、地形復雜信號干擾強,測量屢屢受挫。李金哥索性背起沉重的設備,在山里反復找尋最佳觀測點。 “GPS-RTK和全站儀雙系統復核,我就不信拿不下這10毫米!”一早,他在晨會上拍著胸脯立下了“軍令狀”。 連續一周,他與團隊從凌晨起輪班蹲守,只為抓住每一縷霧氣散開的間隙。當橋墩垂直誤差最終鎖定在3毫米時,全線精度紀錄就此刷新。業主代表撫摸著光滑的橋墩感嘆:“這精度,簡直是毫米級‘繡花’!” 面對工作,李金哥最大的特點就是“不服輸、不畏難”。在2024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,他與來自各地的230余名行業高手同臺競技,在四等水準測量環節,他操作水準儀的手穩如磐石,數據計算快如閃電,讓評委組不禁感嘆“技術全面、操作嫻熟、誤差控制近乎完美”。最終斬獲了個人三等獎和團體第五名。 “比賽前,我們每天訓練6小時,模擬了所有突發狀況。”李金哥回憶,“賽場就如施工,多備一手方案,多扛一份壓力,才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!”他靦腆一笑。 天網地網:暴雨前的“空中哨兵” 2025年4月,梅縣山區悶雷滾動,烏云壓得山脊低垂。距離項目交工驗收僅剩30天,“雨季防御攻堅戰專項行動”口號在項目部門前宣傳欄鮮紅刺目。 項目會上,負責人下達要求:“邊坡排水與防護必須零隱患,高邊坡位移監測數據必須零死角!”“養兵千日用兵一時,把無人機技術用到這次行動當中,搞一次全面的立體巡檢,給我們安全隱患排查上‘雙保險’”。 面對交工前最后30天的雨季攻堅戰,李金哥與安環部同事在大雨來臨前鉆進密林,展開“空中+地面”立體巡檢,按照制定的巡檢方案圖,無人機頂著疾風繪制每處高危邊坡和隱蔽滲漏點的“數字檔案”,三維建模精準標注12處隱患點。安環部同事一邊盯著屏幕,一邊豎起大拇指:“這個‘空中哨兵’突破了地形和視野的局限,讓排查效率翻了一番。” 隧道微光:平凡世界中的堅守 林徑隧道貫通的前夜,辦公室燈光徹夜未熄。 李金哥蜷在辦公室反復核算貫通數據,新來的同事湊過來忍不住問:“這么拼,圖啥?”他回答道:“你看過《平凡的世界》嗎?‘孫少安’和‘孫少平’出身普通,但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奮斗。我能深切感受到現在修的每寸路,都是老鄉們的盼頭。” 如今,這位青年又瞄準新目標:隧道工程的綠色施工技術創新。“交通強國的目標是我們這代青年人的使命與責任。”他回頭望著剛剛順利通過驗收的省道242線梅縣區梅西至程江公路,“平凡的工作,需要不平凡的堅持。路還長,但一步一個腳印,總能抵達!” 從“職場菜鳥”到“技術大拿”,李金哥用青春丈量山川,以匠心澆筑通途。他的故事,正是新時代青年“挺膺擔當”的最佳詮釋——無論山高水遠,總有人以熱愛為燈,以奮斗為尺,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答卷。 |
|||||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|
|